下乡小分队:壁画系二、三、四工作室
带队教师:陈亮 于雨田 李嘉芸
下乡地点:敦煌
摄影:马剑丹
敦煌,算是老朋友,约么十年前读本科时下乡就曾在敦煌驻足月余。落地敦煌的第一瞬间,感慨时间飞逝,而对于建于公元336年历经风霜屹立在那里的莫高窟不过眨眨眼的功夫。而今再见,曾经一起敦煌求知的同学少年已为人师,与壁画系教师陈亮、于雨田、李嘉芸一起带着懵懵懂懂的学子再至莫高窟、榆林窟仰慕先祖的艺术,到鸣沙山、月牙泉感慨大自然的神秘,这于我意义非凡。
上午十点多到达敦煌市区,稍作休整。中午大巴发车,疾驰经过茫茫无际的戈壁滩,抵达莫高窟。以敦煌为起点,沿丝绸之路东行的西北艺术之旅历来都是壁画系下乡考察的重点。考察小分队经过36个小时的颠簸最终抵达敦煌。对很多同学来说,这也是人生截至目前最长的一次火车旅行。当车厢里各种味道和笑声混杂在一起时,一路的疲惫与辛劳便转眼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满足和愉悦。
莫高窟经历了十六国、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等十个朝代,一千多年间不停地营建,至今仍保存有洞窟735个,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。到达的第一天下午,我们就在讲解员叶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三个唐代特窟,分别是第321窟、第45窟和第57窟。“藻井”“美人菩萨”“璎珞雨”“青金石”“青瓦丹柱”“凹凸晕染法”……同学们真真切切地享受了灿烂文明的洗礼。
在莫高窟两天里,同学们陆续参观了北魏257窟、259窟,西魏249窟,北周428窟,唐代103、130、148、079窟,隋204窟,开凿于五代历经隋代元代的061-063窟,又前往榆林窟重点观看了第2、3、25三个最具代表性、艺术水平最高的洞窟,从壁画艺术、历史、文化演变、民族融合等多个角度认识敦煌艺术。过程中,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,一边拿出速写本,用最熟悉的方式记录所见所思。
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壁画的材料构成与当地壁画创作,小分队还邀请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马强所长,为同学们介绍了壁画及雕塑艺术的临摹与创作。我们注意到,在这里,有许多央美校友,他们像常书鸿院长一样,为守护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,扎根大漠,无私奉献。
短短五天,收获确是巨大的。“回去细细咀嚼、慢慢消化”,同学们在这里留下了求知的身影。为了纪念敦煌的馈赠,大家在鸣沙山下的月牙泉边,留下了永恒的“歌声与微笑”。
“下乡采访”报道小分队 教务处 李笑丹/文图
师生随感
△ 壁画系四工教师,陈亮
莫高窟的数展中心,开放洞窟、特窟、陈列中心、美术所,榆林窟、西千佛洞、市博物馆……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活的敦煌!几天的时间里,同学们对佛教东渐留下的各种艺术风格的壁画和雕塑,对各时期的造型特点、艺术追求和审美变化,从感性到理性有了显著的认识提升。具体到专业学习上则从壁画语言构成、传统技法和造型发展的方面入手,一方面通过导游的讲解熟悉壁画的相关背景;另一方面自己做好归纳总结,参观的同时做好笔记,以便后续的学习。
艺术考察的同时,感受西北地区的社会环境、乡土风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下乡的一部分,旅途上的艰辛是同学们获得艺术财富时相伴的人生经验财富,不可或缺。
△ 壁画系,平一斯,二工
最后一次外出考察的前一天,因为意外崴了脚,导致左脚不能走路,只能拄拐杖静养。但是进入了壁画系的每一个同学曾经都有着一个敦煌梦,如果连敦煌都没有来过的话,我想很难再说自己专业是壁画系了吧。因此,我强行撑着拐杖,再加上同学的帮助,也顺利来到了敦煌。虽然过程坎坷,但最终抵达了目的地。第一天的参观结束后,整个后背都酸痛的不行,手腕也因为用力过多出现了疼痛,毕竟可是用手走了一天。然而有时候会想,既然都这样了,不如乐观的面对,不如说这是一次更别样的毕业考察,这个经历对我来说,应该是永远无法忘记的吧,这一路也因为了有了拐杖,轮椅,大家的话题也变多了,我也逐渐的适应了这个“交通工具”。
△ 壁画系,马剑丹,四工
敦煌,就是一尊大佛。在它面前,人是何等的渺小与卑微,如我,如蝼蚁。苍穹无边,砾石丛生,漫漫黄沙,茫茫戈壁,烈烈西风,大漠孤烟,长河落日,终于圆了我的敦煌梦……
从莫高窟到榆林窟再到千佛洞,一眼便是千年,面对着千年之久的绝美壁画,虽不能亲眼目睹他们千年前的容貌,但是时间绝对是最好的滤镜。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,置身窟内似乎就有一种独特的气流将你包围……内心前所未有的平静,可以去感受他这千年的变化,去遐想他千年前的模样!
△ 壁画系,陈见青,四工
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,谁曾想到这么广漠戈壁的洞窟中有这么精彩绝伦的艺术真迹。进入洞窟去观看,仿佛看到了上千年前画工在这里绘制的身影,一面面精美绝伦的壁画反映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,线条有的钢筋有力,有的柔美轻盈,有的细致入微,人物表情各异,展现了画师的丰富想象力和精湛技艺。
△ 壁画系,杨娘君,四工
敦煌,一眼望去,茫茫戈壁与沙漠,我喜欢这样纯粹的地方,似乎一切都很简单,一眼看尽一切,折过弯处却又是一片令人惊叹的美景,一处荒凉,一处幽绿,这样的视觉感真是给人惊喜。无数次幻想过看到敦煌的场景,真的亲眼目睹实在令人惊叹,很难想象荒芜的戈壁滩上竟有着莫高窟、榆林窟、千佛洞这样的鬼斧神工,无数次有着要是能多停留一会临上一幅人生无憾了的想法。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,古人虔诚的心也是无穷的,墙壁上精美绝伦的壁画足以证明了这一点。这里的每一个窟我都很喜欢,更喜欢古人为着某样东西那种执着虔诚的心。
△ 壁画系,王雅洁,四工
敦煌之行,让我对于历史多了一份敬畏之情。我从不觉得任何文化思想到物质的转化是容易的,但也没有想过莫高窟里的佛教壁画和泥塑这般复杂。透过斑驳的墙面,能看出当年的明艳,也能看到他们的结局,未来文明的遗留品会紧跟其步伐之后。
壁画系二、三、四工作室/文
宣传部 何逸凡/编
2019年5月8日